禹yǔ(?-?),,夏后氏,传说文命,后世尊称为大禹。,是八世孙
黄帝轩辕(-66) -> (5世) 大禹(62) -> (-62) 曾子(0) -> (70) -> 曾国藩(70)
庆75 繁76 祥77 令78
曾国藩到黄帝 70+66+1 = 137代
祥77 到轩辕黄帝 = 77+66+1 = 144
轩辕氏 -> (第25子)-> ->(5世孙) -> 大禹 ->(62代) 曾子(0)
轩辕氏(66) -> (第25子)(65)-> (64) ->(5世孙) -> 大禹 ->(62代) 曾子
曾姓是之一,被收入《》第385位。当今中排名第31,人口770万+,在排名第17。曾姓的主要历史聚居地有、、、、、、、、、、、、、、、、、、、、、、、、、、、、、、、、等。 根据查询官网显示2022年曾氏人口有770多万人,排在第31位, 以、、、、、等省为多。 之外多分布在、、、、、等国家或地区。
起源
[]
- 源自,夏王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,在甑(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向城镇)建立。古代习惯以封地为氏,曲烈便从此氏鄫。实力并不强大的鄫国历经、、,直到,即公元前567年才被所灭。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。其后代用原国名“鄫”为氏,除去邑旁(阝),表示离开故城,不忘先祖,称为“曾”。据上海博物馆藏两周之际的南方青铜器曾子倝鼎铭(倝(读音:gàn)是一个汉语汉字,字义为日出时,光芒四射的样子)(《集成》02757)“惠于剌曲”,学者多以为剌曲即《世本》之曲烈。据出土材料,曾姓并非单一来源。
- 源自,西周开国功臣的后裔,被封于一带,建立,后代以国为姓。
- 少数民族曾姓。在、、、、、、中都有少量曾姓存在。
迁徙分布
[]
曾姓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兰陵县西北一带。先秦时期,逃至鲁国的曾姓后代在鲁为官,并且就此繁衍生息下来,同时向四周地区播迁,使曾姓族人遍布于山东、河北等地。
曾氏字辈
[]
曾氏东宗、南宗派语:
63代至67代(明2年赐):
宏、闻、贞、尚、衍。
68代至77代(明元年定):
兴、毓、传、纪、广
昭、宪、庆、繁、祥。
78代至87代(清二年定):
令、德、维、垂、佑
钦、绍、念、显、扬。
88代至97代(清九年赐):
建、道、敦、安、定
懋、修、肈、懿、长
裕、文、焕、景、瑞
永、锡、世、绪、昌
郡望和堂号
[]
堂号
[]
- “三省堂”:孔子弟子曾参非常注意修身,每天从三方面检查自己:(1)为人做事有没有尽到心;(2)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;(3)老师教的东西有没有复习好。 “三省堂”即由此得名。
- “武城堂”:曾氏源出姒姓。夏帝少康封小儿子曲烈于鄫(在山东省苍山县西北)建立鄫国,灭国后太子巫逃往鲁国,后称之武城。
- “追远堂”:取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(今山东省费县)人曾参“慎终追远”之意。
此外,曾氏的主要堂号还有:“鲁阳堂”、“敦本堂”、“宗圣堂”、“守约堂”、“养志堂”、“若文堂”、“武城第”等。
郡望
[]
- 鲁郡:西汉改薛郡置鲁国,治在鲁县(今山东省曲阜)。相当今山东省曲阜、滕县、泗水等县地。西晋改为鲁郡。
- 天水郡:西汉元鼎三年(前114年)初置郡,治所在平襄(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)。相当于今甘肃省通渭、秦安、定西、清水、庄浪、甘谷、张家川等县及天水市西北部、陇西东部、榆中东北部地。西晋移上邽(今天水市)。北魏相当今天水、秦安、甘谷等市县地。
- 庐陵郡:东汉时置郡,治所在石阳(今江西省吉水东北),三国吴移治高昌(今江西省泰和西北)。相当今江西省永新、峡江、乐安、石城以南地区。
各地语言译法
[]
其他语言译法说明:西文拼音常见的有 Zeng()、Tseng(台湾)、Tzeng(台湾)、Chang (澳门政府)、Tsang()、Tjan(拼音)、Cheng(发音)、Tăng(发音)。
相关条目
[]
0 Comments